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中对就业分类明确规定:
灵活就业,分为与用人单位不签订任何劳务合同的工作形式和自由职业。
其“灵活性”主要体现在:
●工作方式和时间灵活
●无合同,劳资双方灵活协商
●报酬不固定,取决于就业者的能力及工作时间
●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不断完善
简单来说,灵活就业就是一种自由度较高的非合约式就业。
说到灵活就业,很多人想到的是“就业即失业”。
事实上,在近几年的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,灵活就业一直位于职业幸福榜首位。
面对新职业、新业态层出不穷,高校灵活就业比例也逐年升高,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。
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,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占比16.9%,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占比16.25%。其中天津、河北、山西三省市2021届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超过30%。
1. 自主选择性强,流动性强
毕业生在灵活就业时,通常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就业方向,把自己培养得更具市场竞争力,不仅成长迅速还可以积累相关的行业人脉,满足职业发展需要。
这种自由度决定从业者的流动性也会很强,毕业生可以凭借自身能力在灵活就业与传统就业之间适时而变,不拘泥于社会固有观念,遵循初心寻找自己的就业方式和适合的岗位。
2.体制保障暂不成熟,稳定性不足
当前,针对灵活就业还没有完善的保障,缺乏全国范围的信息共享与健全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。不能随时随地了解各地相关的就业信息,从业者的选择范围也受到了地域的限制。
灵活就业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直接影响到从业者的稳定性,且社会上对就业的认知仍比较传统,大部分人仍认为灵活就业只是“临时工”的观念,导致认同感不足。
1.了解当地政策支持
灵活就业前,要了解一下你所在的地区对灵活就业的政策扶持。
以北京为例,北京政府发布《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实施办法》来鼓励高校毕业生、年轻群体到新业态实现灵活就业,允许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并给予社保补贴。
其他省市也有关于灵活就业的相关文件,大家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或咨询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,也可打开新职业网创业版块查看各省市创业扶持政策。
2.找到自己的闪光点
杰克?特劳特在《人生定位》中曾说:“达到事业的巅峰,你不一定要做一个全能型的人”,正所谓“不学千家会,只求一招绝”。
在职业选择前,我们要充分了解自己独特的一面。
有一个小方法,写下属于自己的关键词:
我擅长: 我长期坚持的事情: 如果不考虑工资,我想做: 目前我想学习哪方面技能:
3.学习学长学姐的经验
小编采访了身边几位从事不同职业的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,希望他们的经历可以对你有所帮助。
【一依】:海外留学硕士+自由服装设计师 从英国读管理学硕士回国后,她并没有去大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,而是在家里从事自己喜欢的服装设计,偶尔也会在网上给高中生辅导英语。她认为工作不一定要和所学的专业相关,但这不意味着专业的学习是无用的,她解释:“你的想法会跟着你所经历的事情、所学习的课程改变,帮助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快速找到方向。我就在以前的校园学习中得到了很多灵感。” 【羽哥】:大学本科+自媒体工作者 羽哥学的是视频后期制作专业,大学毕业后,他凭借丰富的后期经验找到了不错的工作,但一年后却辞职了,做美食自媒体的同时还开了一家自己的日料店,虽然经常忙碌到半夜才能收工,但他表示这种忙碌“完全感觉不到辛苦”,他喜欢开发各种新品,也喜欢收到食客对自己品味的赞美。“做自己擅长和热爱的事情,很有成就感。”他说。 【科宏】:985高校硕士+前灵活就业者 科宏毕业后在一直表哥的公司帮忙,经常和我炫耀“我又给自己放假了”,但今年初,他决定放弃灵活就业,去别的岗位面试了。我问,那你不是走了弯路吗?还不如一毕业就找个稳定的工作呢。他说:“适合很重要。不怕试错,就怕没有尝试而留下遗憾。更何况年轻没有失败,可以错,但发展是波浪式前进、螺旋性上升的。”
在当下,我们或许可以给自己一次机会
去拥抱不确定性
但一定要慎重对待每次选择
不要怕失败和遗憾
把它们化作我们前行路上的光
给自己时间成长
要相信未来如星辰大海般璀璨!
转载自新职业网资讯